“原来飞机的飞行原理是这样的!”7月26日,湖南航空馆内传来阵阵惊叹——来自浏阳、常德等地乡镇的30余名儿童,正在我院航空科普服务队的带领下,开启一场沉浸式航空科普体验。这场以“大手牵小手 共赴星辰大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让航空知识跨越了城乡距离,成为连接城市资源与乡村需求的纽带。
为让乡镇儿童更好接受科普知识,服务队精心设计了“体验+讲解+实践”的活动链条。在展馆,服务队的讲解员将军用航空发展史结合馆内的歼-8、航空发动机等展品,把复杂的航空历史与知识转化为简洁易懂的语言;在互动区,“模拟飞行器”成了热门项目,孩子们在队员的指导下操控手柄完成“模拟器飞行”,浏阳乡镇的小朋友乐乐说:“这个比手机游戏有意思!原来空中还有这么多学问。”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实践课。队员们提前准备好泡沫板、木条、橡皮筋,教孩子们制作简易的飞机模型。“机翼要对称才飞得稳”“尾翼稍微向上翘决定了飞行姿态”,队员们手把手地指导,不一会儿航模便摆满桌面。带队老师王芳感慨:“这些城里的科普资源,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送到孩子身边,不仅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觉得‘航天梦’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服务队队员刘同学说:“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三下乡’不是简单的‘送活动’,而是用专业能力搭建桥梁——把城市的科普资源‘下沉’到乡村,让农村孩子也能平等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这正是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与科技活力。据志愿服务队指导老师聂如诗介绍“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在以往‘三下乡’志愿服务的传统模式下,探索创新一条新的路径。依托湖南航空馆丰富的航空资源,以志愿服务队队员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备输,建立‘定点服务根据地’,按照‘四结合’的原则(专业人员与专业场馆相结合,航空历史与爱国情怀相结合,航空科普与报国志愿相结合,亲眼观亲耳听与沉浸式动手制作相结合)开展航空科普志愿服务。自项目开展以来,我们收到了各方的赞誉,社会美誉度高。后续,还会继续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节假日,持续性开展航空科普志愿服务”。
此次活动是我院航空科普服务队暑期实践的首站,后续活动团队还将整理活动素材,制作成航空科普“短视频”,让更多未能到场的孩子也能感受航空魅力。正如服务队队长所说:“当航空梦的种子在乡村孩子心里发芽,当城乡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流动起来,这就是‘三下乡’最生动的实践,也是青年担当的最好诠释。”(教培处 黄索偲 供稿 贺义 审稿)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