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集市场上的爱心传递

长沙航院师生赶赴靖州开展暑期“情牵脱贫攻坚”实践活动

第19调研组为特困户送去米粮油
中新网湖南新闻8月4日电(通讯员 张少利 李雪荣 谢莹苹 刘嫄)中国梦、小康梦、精准扶贫梦在神州大地上演绎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在这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脱贫奔小康的幸福洪流里,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以实际行动深入靖州调研,为靖州县扶贫办完备精准扶贫档案和脱贫攻坚作战图助力。
今年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心系湖湘大地·情牵脱贫攻坚”大型实践调研活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党委书记陈勇亲自动员,近日选派60名师生志愿者奔赴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江冲、高峰、康头、地笋等60个贫困村展开为期15天的调研。尽管烈日炎炎,但参与调研的师生克服高温酷暑,坚持走村入户,与村民们话家常、访民情、做问卷,与镇村干部相互交流,获取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宣传了国家的扶贫政策,提出了大量的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调研者、扶贫者、助贫者、自助者,用心用手用真情汇聚起豪迈的时代强音,书写着一个个不抛弃、不放弃的奔梦故事。
不放弃,调研路更是励志路
此次调研,长沙航院60名志愿者分成20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老师、2名学生组成,15天内要走完3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安排5天。他们白天翻山越岭,挨家走访,有的甚至带病坚持;晚上加班讨论,整理资料,困了就在办公室打地铺,拼凳子床。15天的实地调研中,志愿者们在与贫困地区村民的接触交流中,不仅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更亲身体验了贫困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感触甚深,收获良多。
文溪村西片区是靖州县环境最恶劣之地,可谓“不通水电不通路,五户人家四户贫”。志愿者走在“不是路”的路上,和会割人的“芒动草”战斗,翻越了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经过近4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那里有5户人家,其中4户是贫困户,常住人口只有年逾80岁的林大爷和老伴。林大爷的儿子们为了生计,都已外出打工。对此深受触动的李文净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大山深处的渴望触动着我们的灵魂,很难想象现在一个家庭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是怎么生活的。我很庆幸我们有健康的身体,住的高楼大厦,水电齐全,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学习,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社会,尽全力为需要的人献一份爱心。”
调研期间,师生中暑、被蚊虫叮咬、蛰伤的情况常有发生。特别是邱世喜脚腕被蚊虫咬伤导致红肿,甚至走路都很困难,但为了顺利完成每日的调研任务,他们都咬牙坚持着,不愿当拖后腿的人。贺浪同学在平茶镇棉花村调研时,主动帮助居民固定房屋门窗,不小心被生锈的铁钉划伤,在就近的医务室打了破伤风针之后,又继续踏上调研之路。各种状况,层出不究,师生们都坚持扛了下来。
每到一户,他们都详细了解对方实际情况: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有多少田地、一年的粮食收成有多少?是否能自给自足……通过深入谈心交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
“下乡扶贫走访调研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但我们感觉这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能够实实在在的为这些贫困户做些实事,让他们充满斗志,看到希望。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这些贫困户定能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实现小康梦。”调研者用一颗热忱的心温暖贫困户,照亮前景。
不抛弃,脱贫路上携手奔小康
脱贫与返贫,道不尽的辛酸泪。7月27日,长沙航院团委书记胡佳带领的第13组调研队深入排牙山源龙村、三锹乡地笋村等地走访调研。
因2015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三锹乡地笋村六组吴大叔一家再次返贫。由于拿不到足够的赔偿,这个家庭四处举债借钱。家中八十岁的老母亲,只会苗语难以交流,妻子和儿子为了照顾吴大叔只能在家务农。即使是每天翻身,吴大叔的病情也没有好转,手脚开始萎缩,背部生出褥疮,同时还有高血压。吴大叔的弟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且于6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渺无音讯,弟弟的女儿从1岁开始就由吴大叔抚养,迫于经济压力,16岁的小姑娘早早辍学打工,仅够养活自己。吴大叔的妻子告诉来访者,全村40个群众代表投票,37票认为他家贫困程度排名第一,但却因曾已脱贫不再符合要求,无法享受政策补贴。
第13组领队老师胡佳在日记中写到:准备离开吴大叔家的时候,吴大叔的妻子不断对他说这日子过不下去了。他鼓励到,“心若在,梦就在,日子总要过得,就算家徒四壁也要充满希望,靠着勤奋的双手、坚强的意志,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7月28日一早,调研组在赶集市场巧遇吴大叔母亲,就帮她买好所需的菜和肉,并将300元慰问金送至老人家手中。基于吴大叔家庭的特殊情况,调研组组长找到乡长,希望能将该户作为特例给予救助。三锹乡乡长表示该户情况真实准确,将尽快在乡里开会研究,努力把这一特殊情况反映给县扶贫办。其实,像吴大叔家庭这样因变故而再次返贫的家庭不止一户,可是如何让返贫家庭不被排除在贫困之外,这是政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带队老师王菲菲的带领下,第七组走访了一户低保兜底贫困户,家里有个名叫丁丽元的小女孩因病全盲,父母离异由外公外婆抚养。其外婆告诉来访者,因为家庭困难不想再送丁丽元读书。了解到该情况后,调研组马上联系了长沙一家公司,对方决定为丁丽元补助2年的生活费。
看到覃团村特困户破旧的房屋和简陋的设施,19组保卫处陈志尧老师组织成员自掏腰包,为特困户送上了大米、食用油以及牛奶等食品。
不贪心,把名额让给最需要的人
7月26日上午11时30分,12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已经走访完十户人家,此时骄阳当空,一行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疲惫了,他们决定再走访一户就收工。大家喝了一口凉水,继续寻找在家的农户。此时,有一户人家进入了带队老师乔骞的视线,这户人家的住房十分残破,房顶一部分铺的是木板,一部分仅用草盖着,比起乡间其他砖瓦房顶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乔骞提议到那一家去看看。
农户家的主人是一位40多岁的大叔,听村干部介绍,这家属于一般户,今年没有参选贫困户和低保户。据大叔自述,家里情况还算不错,自己在村里有4亩田,还养了不少鸡鸭,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每年靠自己能做到吃穿不愁。自己膝下有2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有稳定收入,虽不多,但在经济上也能帮衬一下自己。
不过,大叔的母亲却患有帕金森和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现在已接近瘫痪,为了给她治病,家里没少花钱。大叔说,家里的房子现在不方便,也很寒酸,但是没办法,老母亲这个病必须要用药物维持,每个月家里都有很大一笔医用支出,除了温饱,实在是顾不上别的东西了。
“为什么不向村里申请贫困户或低保户呢?评上了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与物质上的支持,也能稍微缓解家里的压力。”面对乔老师的疑问,大叔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虽然家中比较困难,但贵在有充足的劳动力,也有致富的办法。“我们村是贫困村,目前村里比我们家条件差的可能很少,但有些家庭劳动力少,或是缺技术,一年下来只能做到吃饱,他们才是最需要政府技术与政策扶持的,要把政府的好政策留给更需要的人。”
“一次临时调研,人人都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伸手向国家要固然不算什么,但是自力更生,自谋出路,自我脱贫,把名额留给更需要的人,却显得难能可贵。有道是,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在这个大叔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调研者乔骞如是说。(完)
相关链接:中新网湖南-2017.8.4
http://www.hn.chinanews.com/news/kjww/2017/0804/31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