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家理事单位与长沙航院现场签约 王永波 摄
中新网长沙10月30日电(记者 傅煜通讯员 张少利 李金津)教育与实际脱节,人才培养难以匹配企业需求,一直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记者30日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院通过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打造“专任教师下工厂、能工巧匠进课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致力于人才共培共育,使职教更“实用”,学校人才“订单”不断。
创办于1973年的长沙航院,系全军唯一一所国民教育性质的普通高校。为适应航空产业转型新形势,提升教育服务产业能力,2013年10月,该校牵头联合军队修理装备企业、中航工业企业、民用和航空企业、航空类科研院所、中高职院校等57家单位组建成立中国首家“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军政行企校”五方联动的创新平台。
在长沙航院院长朱厚望看来,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教师‘沉下去’,学生才能‘走出去’。”为此,借助该平台,该校结合教学内容先后选派了119名教师及管理人员“下厂”实践,同时从与该院深度对接、合作办学的企业中聘请“能工巧匠”为学生授课,致力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该院同时致力于打造人才共培共育模式,一方面与军队航空修理系统工厂等20多家理事单位合作开展飞机、发动机维修、航空机械制造、无人机应用技术等11个专业的人才订单培养,两年订单培养学生近1600名,与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联合定向培养直招士官1450名等;一方面通过与理事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从各单位获赠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TB系列飞机等各类教学设备和装备,较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长沙航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系列创新之举,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数据显示,近两年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2%左右,航空维修类专业毕业生连续多年对口就业率超95%。去年,该院就有170名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等专业的2018届毕业生,被多家航企提前预订。
当日举行2015年“协同创新中心”年会上,又有13家“新成员”加盟该中心,某军38厂、凌云集团、四川航空、湖南博航等17家单位与长沙航院现场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将就人才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相关链接:中国新闻网-2015-10-30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5/10-30/7598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