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XIN WEN WANG

媒体航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媒体航院 >> 正文

[湖南日报]长沙航空职院对接产业办专业 打造特色树品牌

时间:2014-06-23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朱厚望 点击:




湖南日报报道。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军唯一一所国民教育性质普通高校,具有军队和航空两大办学特色,具有独特的航空专业资源优势。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空军航空装备修理能力建设和国家、地方航空产业快速发展需要,对接产业、产教融合,大大刀阔斧调整专业结构,握紧十指办“少而精”的航空特色专业,把“航空”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打造航空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对接产业办专业必须明确办学思路

长沙航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学院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和治校方略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院的兴衰。2012、2013年两个暑假,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军队航空装备修理、中航工业、民航和通航企业学习调研,深入分析航空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

办学定位上:坚持立足空军航空修理,面向地方航空产业,服务湖南经济建设,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展思路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融合式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走航空特色发展之路,立足空军航空修理,紧盯军队机务士官培养,渗透中航工业航空维修,拓展民用与通用航空维修,面向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打造航空特色品牌;坚持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并举、同步发展,大力发展培训教育,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内涵建设主线和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产业办专业必须彰显特色

高职院校开办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办专业,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必须对接产业,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长沙航院自1998年升格高职院校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规模发展的需要,先后开办了经、管、文、工等33个专业,涉及交通运输、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等8个专业大类。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专业结构与学院的办学发展不相适应。通过剖析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航空产业人才需求趋势,长沙航院院围绕航空产业链,对接产业办专业,逐步形成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机械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的航空特色专业群。

学校的具体做法有四:一是逐年停招、撤销与航空产业无关的专业。凡是与航空产业无关的专业,一律停办,按照先停招、后撤销的办法予以调整。自2012年开始专业调整,至2014年撤销专业12个,计划到2016年将撤销与航空产业无关的专业共22个。

二是新增与航空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针对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迅猛发展的趋势,学院在撤销相关专业的同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按规划分年度增设10个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目前,已增设了航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航空电子信息技术、航空通信技术、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6个专业;同时,计划在明后两年增设民航运输、航空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航空港管理和空中交通管理等专业。通过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结构始终对接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是调整改造与航空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的专业。对于目前还不能立即撤销的与航空产业结合不太紧密的专业,学院采取调整其专业方向的办法,尽可能地使其向航空产业靠拢。如电子商务专业调整为航空商务方向,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航空物流,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调整为航空焊接技术和焊接机器人两个方向,增强专业服务航空产业的能力。

四是推进专业细分细化。这是未来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航空产业链条越来越清晰,职业岗位分工越来越明细,专业细分细化将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必然要求。为此,学院按照“对接航空技术结构,厚基础、重专业,差异化培养”的原则,对相关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化。比如,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飞机维修专业细分为飞机结构修理、飞机附件修理、飞机装配与调试、专业技术士官四个专业方向,将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细分为发动机主体修理、发动机附件修理、发动机装配与调试、民用航空发动机修理四个方向。与此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同对细分细化后的专业进行解剖研究,根据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对接产业办专业必须合理配置资源

专业结构调整说起来轻松,壮士断腕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无疑会涉及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问题,面临的最主要最困难就是教师的分流,如处理不当,会产生师生思想动荡、资源流失等不良后果。为此,对于相关教职员工的安置,学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教师原岗位与学院现有岗位的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合理安置。对于原任教专业与学院现有专业关系较为紧密的专业教师,采取直接转岗方式,担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如原计算机类专业教师担任学院新增的航空通信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原化工类专业教师向航空材料学中的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防腐等专业基础课转向。对于原任教专业与学院现有专业相关,但能力相对不足的专业教师,通过自学、送培和下厂实践等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向相近专业转岗。对于不适合承担现有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学院推荐向行政、教学督导等教辅岗位转岗,如原计算机类部分专业教师向信息管理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处转岗等。对于以上转岗转向都不接受而选择自愿调离学院另谋职业的教师,学院本着人才自由流动的出发点不仅不卡人,还多发两个月工资欢送教师离校。在调整过程中,学院保证不让一名教师失业失岗。对于实训设施设备等教学物质资源的重组配置,由学院资产管理处统筹协调,计算机类专业、经贸类专业教学电脑作为学校固定资产调配到其他教学二级学院使用,化工类专业与材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调配到航修学院、机械学院使用,剩下的价值几百万的不能利用的仪器设备,上报主管部门后全部捐赠给其他中高职学校,充分做到物尽其用。

对接产业办专业须考虑效益

两年来,学院坚持走航空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紧密对接航空产业调整专业结构的一系列措施,专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军队特色和航空特色进一步彰显,对接产业更加紧密,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一是两大特色更加鲜明。学院军队特色和航空特色进一步彰显。一方面,军队航空武器装备修理和机务士官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学院直招士官指标比2013年增加了210人,达440人,涉及空军、海军和二炮部队,2015年将拓展到陆航;另一方面,随着对接民用航空、通用航空,以及中航工业企业的专业相继开办,学院形成了航空维修、航空制造、航空服务与管理三个专业群,航空特色专业品牌逐步成型。

二是对接产业更加紧密。通过专业调整,学院改变了过去专业大类庞杂、种类众多的局面,专业设置向航空产业集中。开设的专业由2011年33个调整为目前的22个,专业大类由原来的8个缩减为3个。根据专业建设规划,2016年,学院专业调整到位后,常年招生专业为21个,所有专业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

三是校企合作更加密切。围绕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使学院与企业之间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搭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3年10月,学院牵头成立“军、行、企、校”四方联动的“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机制,实行校企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基地共建、科研成果共享。成立大会当天,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01工厂、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14家知名企业,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向学院捐赠价值5000多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开展订单人才培养、新进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共建、技术服务等六大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校企合作“哈飞”模式。目前,学院已完成“哈飞”集团第一期300名新进员工的培训任务。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合作开展“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订单培养,首批两个订单班117名订单任务已落实到位。2014年,空军航空修理工厂又向学院捐赠价值1.5亿元的教学设备。

四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持续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学院专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学院积极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年均完成4万人次的培训量,受到送培单位的高度评价。学院主动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学院的管理干部或专家多次受邀,赴企业挂职管理企业生产建设或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和联合攻克技术攻关项目。

五是招生就业形势喜人。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学院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取得了招生就业双丰收。2013年,学院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比上一年提高了99分和77分,到校率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2012年新增的航空电子信息技术、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两个专业连续两年招生形势火爆;2013年,新增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当年招收的新生,已被黄花机场、厦门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等单位以订单形式签约;2014年,新增的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的学生,也被几大通用航空企业提前预订;2015年,计划新增的航空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哈飞”公司去年就与学院签订了订单班和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学生未进校,学院就为他们找到了就业出路。(朱厚望)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4-06/21/content_845090.htm?div=-1